2025年9月1日,国内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日,山东德州天衢东路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到现场,一场别开生面的"名字文化展"悄然上演。当孩子们依次自我介绍时,"叶扶苏""谢知潼""刘邕熙"等颇具古风的名字引发围观者惊叹,网友直呼:"仿佛打开了一本古风小说!"
这股"文化取名潮"并非偶然。据统计,仅德州两所小学就有近半数新生名字融入诗词典故或历史元素,如"琮文"取自《周礼》玉器,"沅泉"暗含《楚辞》地理意象。教育学者指出,90后父母成长于文化自信崛起的时代,更倾向于通过名字传递文化认同。一位家长表示:"给孩子取名'知潼',既希望她如潼水般包容,也暗含'知书达理'的期许。"
名字的变迁折射社会审美转向。十年前流行的"梓涵""子轩",如今多已升入初中,而"菊""红"等传统名字则成为祖辈的专属。新京报评论称,这种变化体现国内家庭对精神传承的重视,但需警惕过度追求"文化符号"而忽视名字的实用性。天衢东路小学教师李敏观察发现,部分生僻字名字虽雅致,却给孩子书写和社交带来困扰,"文化传承与实用性的平衡仍是关键"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