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一项发表于《自然·物理学》的研究终于揭开了困扰科学界半个世纪的“姆潘巴效应”之谜——热水在特定条件下比冷水更快结冰的现象,其机制被证实与液体分子层面的非平衡态动力学密切相关。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传统热力学的认知边界,更揭示了自然界中隐藏的“反直觉”物理规律。
现象溯源:从厨房观察到科学争议
1963年,坦桑尼亚中学生姆潘巴在制作冰激凌时发现,热牛奶比冷牛奶更快结冰。这一观察引发了全球物理学界的激烈争论。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,系统趋向平衡时熵增,温度应均匀下降,但姆潘巴效应显然挑战了这一逻辑。尽管实验反复验证现象存在,其机制却始终未明。
传统解释的局限:对流与蒸发的“片面答案”
此前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因素:
对流效应:热水降温时,表层与底部温差大,形成强烈对流,加速热量散失;
蒸发散热:热水蒸发更快,带走更多热量;
过冷现象:冷水更易进入“过冷态”(低于0℃仍不结冰),延迟凝固。
然而,这些理论无法解释所有实验场景。例如,在密封容器中消除蒸发影响后,热水仍可能更快结冰。
2025年突破:分子动力学揭示“集体跳跃”机制
由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国际团队采用超算模拟与纳米级实验,发现了关键机制:
氢键的动态重组:高温下,水分子间的氢键网络更“松散”,但局部会形成短暂的高密度簇结构。这些簇在降温时更易触发“集体跳跃”式相变,绕过传统逐级冷却路径;
非平衡态的协同效应:热水在快速降温中,分子集体行为打破热力学平衡,形成类似“量子隧穿”的路径,直接跃迁至结晶态;
表面预结晶:高温水与容器壁接触时,更早形成微米级冰核,加速后续凝固。
实验验证:纳米级观测与宏观现象的统一
研究团队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,当水温从70℃降至0℃时,分子簇在-5℃附近突然密集排列,形成“预结晶区”。这一过程比冷水(从20℃降温)快约30%。宏观上,热水因“预结晶”缩短了凝固时间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