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安吉余村的竹海间,一场跨越20年的生态革命正迎来阶段性总结。8月15日,浙江召开践行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理念20周年座谈会,系统梳理从"矿山经济"到"生态经济"的转型密码,擘画未来绿色发展新图景。
破局之路:从"卖石头"到"卖风景"
2005年,余村关停全部矿山和水泥厂,开启生态修复。如今,这里已形成"竹茶菌、文旅康养、数字创意"三大百亿产业链,村民人均收入从7500元跃升至6.8万元。座谈会披露,浙江通过"坡地村镇""点状供地"等政策创新,释放生态红利,培育出安吉白茶、临安山核桃等7个超50亿级绿色产业集群。
制度创新:构建生态价值转化体系
浙江首创的生态产品总值(GEP)核算体系,将空气质量、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指标转化为可交易资产。丽水市发行全国首单生态贷,以GEP为抵押发放贷款15亿元;千岛湖流域通过"以水养水"机制,将优质水源转化为品牌溢价,农夫山泉年贡献生态补偿金超2亿元。
科技赋能:打造双碳智慧中枢
座谈会发布"浙里绿碳"数字平台,集成碳排放监测、碳足迹追踪、碳市场交易等功能。平台已接入全省2.3万家规上企业,通过AI算法优化用能结构,助力嘉兴港区实现单位GDP碳排放下降32%。
全球样本:输出中国生态智慧
从制定《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》到主导ISO绿色城市评价标准,浙江正将"两山"实践上升为国际规则。中非合作论坛上,浙江企业承建的刚果河水电站,采用"光伏+梯级开发"模式,既解决电力短缺又保护热带雨林,成为南南合作典范。
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座谈会上指出:"浙江的实践证明,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。"当余村的竹海摇曳出全球首个竹林碳汇交易项目,当钱塘江畔的零碳产业园吸引世界500强落户,浙江正以"两山"理念为笔,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传奇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