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欧盟"绿色新政"与中国"双碳"目标共振下,中欧能源合作正从单一设备出口迈向全产业链深度融合。8月15日,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论坛披露,双方在风电制氢、绿色甲醇等领域达成多项协议,一幅跨大陆的绿色能源版图加速成型。
技术互补:从风机到电解槽的协同创新
欧洲在漂浮式风电、大功率电解槽领域具备技术优势,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和规模化应用场景。中欧联合研发的15MW级漂浮式风机已完成样机测试,其搭载的固态储氢系统可将海上风电波动性电力转化为稳定氢源。在荷兰鹿特丹港,中企承建的全球首座"风电-电解制氢-管道输氢"示范工程,通过中国制造的1000Nm³/h碱性电解槽,实现每小时2吨绿氢生产,成本较欧洲同类设备低30%。
产业联动:跨境供应链与标准互通
德国西门子能源与金风科技在广东阳江共建的风电氢能产业园,集成风机制造、电解制氢、储运加注全链条,产品辐射东南亚市场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中欧共同制定的《可再生能源制氢认证标准》已获国际氢能委员会认可,打通了绿氢跨境贸易的认证壁垒。在比利时泽布吕赫港,贴有"中欧联标"的绿氢罐式集装箱正源源不断运往德国钢铁厂,替代传统焦炭冶炼。
金融赋能:绿色投融资创新模式
欧洲投资银行与中 国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50亿欧元中欧绿色能源基金,重点支持跨境氢能走廊、海上风电集群等项目。在西班牙塔拉戈纳,该基金支持的"地中海绿氢枢纽"项目,通过中 国建设的1.2GW光伏电站与欧洲提供的管道输氢技术,计划2027年实现年产20万吨绿氢,供应法国化工行业。
从北海风电到地中海氢能,中欧绿色联动正突破传统买卖关系,构建起技术共研、标准共建、市场共享的全新合作范式。当中 国风机在爱尔兰海旋转,当欧洲电解槽在渤海湾运作,这场跨越万里的绿色协作,不仅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解决方案,更书写着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智慧篇章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