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腹地,一场由光伏板与沙柳共同书写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。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“沙戈荒”风电光伏基地项目,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以16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,勾勒出一幅“板上发电、板下治沙”的生态画卷。
从沙海到蓝海:技术突破重构生态
项目采用“光伏+治沙”的创新模式,将柔性支架技术、双玻组件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。光伏板最低离地3米,为板下种植牧草、药材留出空间,同时通过双面发电设计提升发电效率5%-10%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项目首创“畜禽草耦合”技术——板间养殖鸡羊,畜禽粪便还田改良土壤,形成“发电-种植-养殖-治沙”的闭环产业链。
在治沙技术层面,微创气流植树法、无人机飞播等黑科技大显身手。水枪冲孔10秒种一棵树,无人机精准弹射种子,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数十倍。项目已修复沙漠10万亩,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%跃升至15%,未来三年有望突破50%。
双碳目标下的经济新引擎
这座“蓝色海洋”年均发电41亿千瓦时,相当于节约标煤123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319万吨。更关键的是,它为当地创造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,农牧民从传统放牧转型为光伏板安装工、种植管护员,收入翻倍。通过“公司+农户+合作社”模式,项目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绑定,板下种植的南瓜、土豆与板间养殖的鸡羊,正成为沙漠经济的新名片。
全球样本:中国治沙智慧的输出
库布其模式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为“沙漠土壤碳捕捉典范”,其创新之处在于将生态治沙与新能源开发视为硬币的两面。通过“光伏+治沙”,项目既增加了森林固碳的碳汇能力,又以清洁能源替代煤电,实现了双向碳中和。如今,这一模式已被摩洛哥、阿联酋等国引进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合作的标杆。
未来图景:构建绿色长城
根据《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(2025-2030)》,到2030年,“三北”地区将新增光伏装机2.53亿千瓦,治理沙化土地超千万亩。库布其基地的柔性支架系统、钙钛矿组件等创新技术,正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。当光伏板阵列在沙海中延展,当绿电通过蒙西至京津冀特高压通道点亮万家灯火,这片曾被视为“死亡之海”的土地,正以每年减排1600万吨二氧化碳的力度,为地球撑起一把绿色保护伞。
库布其的实践证明,人类既能与自然和谐共生,更能将生态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。在这片蓝色海洋与绿色植被交织的沙地上,中国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传奇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