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、陆朝阳、陈明城教授团队近日在量子物态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成功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。这一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《科学》,标志着我国在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领域跻身世界前列。
技术突破:从理论到实验的跨越
研究团队采用“自底而上”的量子模拟方法,基于自主研发的Plasmonium型超导高非简谐性光学谐振器阵列,实现了光子间的强非线性相互作用。通过交流耦合技术构建等效磁场,使光子绕晶格流动时积累Berry相位,成功模拟出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。实验系统包含16个可编程非线性谐振器阵列,观测到了拓扑关联性质与分数霍尔电导,并证实了准粒子的不可压缩性。
科学意义:重构量子计算范式
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具有分数霍尔电导和准粒子拓扑保护特性,为拓扑量子计算提供了理想实验平台。传统研究依赖极低温与强磁场条件,而此次突破通过人工规范场构建,无需外磁场即可实现量子态操控。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拓扑物态的基本理论,更为非阿贝尔任意子的制备与编织开辟了新路径,有望将拓扑量子比特的制备错误率降低两个数量级。
国际评价:量子模拟的圣杯成就
《科学》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,认为该工作“是利用相互作用光子进行量子模拟的重大进展”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rank Wilczek指出,这项研究“向基于任意子的量子信息处理迈出了重要一步”。沃尔夫奖获得者Peter Zoller则将其誉为“量子模拟领域的圣杯成就”,认为其“在科学和技术上都是一项杰出的成就”。
产业应用: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加速
此次突破为量子计算、量子通信与精密测量领域注入新动能。在量子计算方面,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可提升并行计算效率,为药物研发、材料模拟等提供算力支撑;在量子通信领域,其抗干扰特性可确保信息传输安全;在精密测量方面,光子态的高灵敏度有望推动地质勘探、生物医学检测等领域的精度革命。
正如《自然》杂志评论:“当光子在晶格中跳起量子舞步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学突破,更是一个全新量子时代的序章。”中科院团队的这项成果,不仅重构了量子物态的研究范式,更为我国在全球量子科技竞争中赢得了战略先机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