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5日,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传来历史性突破——全球首艘大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"Aneuk"号成功完成3000吨保税甲醇燃料加注作业,标志着我国港口正式进入绿色船用燃料加注时代。这一里程碑事件,不仅刷新了全球港口清洁能源应用纪录,更彰显中国在航运脱碳领域的硬核实力。
技术突破:从"油改气"到"零碳燃料"
此次加注采用国际领先的低温常压储罐技术,通过全封闭管道实现甲醇燃料"零泄漏"传输。青岛港自主研发的智能加注系统,可实时监测燃料温度、压力等参数,确保加注过程符合国际船用燃料协会(IBIA)标准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批甲醇燃料产自吉林松原绿色甲醇项目,以秸秆为原料通过气化合成工艺生产,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传统重油降低80%。
政策赋能:构建绿色航运生态圈
山东省发改委同步发布《港口清洁能源加注发展规划》,对开展LNG、甲醇等绿色燃料加注业务的港口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。青岛海关开通保税燃料加注"绿色通道",将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青岛港与马士基、中远海运等航运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计划三年内建成亚洲最大船用甲醇加注中心,年加注能力突破500万吨。
经济账本:降本增效与产业联动
据测算,使用甲醇燃料的集装箱船单航次可节省燃料成本12万美元,同时满足国际海事组织(IMO)2030碳强度指标。青岛港此次加注业务直接带动本地化工、物流等产业发展,预计年新增产值超15亿元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通过"港口+产业+城市"协同模式,推动山东形成千亿级绿色航运产业链。
当"Aneuk"号的甲醇储罐被缓缓注入绿色燃料,青岛港不仅完成了从传统码头向绿色枢纽的蜕变,更在全球航运脱碳竞赛中抢占先机。这场由清洁能源驱动的变革,正为中国双碳目标注入强劲的"绿色动力"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