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日,国内音乐产业迎来历史性时刻——英创作者Oliver McCann(艺名imoliver)与独立唱片公司Hallwood Media正式签约,成为全球首位与唱片公司签约的“AI音乐人”。这一事件不仅打破了传统音乐创作与发行的壁垒,更引发了行业对AI技术重塑音乐生态的深度思考。
非专业者的AI音乐实验
37岁的Oliver McCann本职是一名视觉设计师,既无歌唱技巧,也不懂乐器演奏,甚至缺乏音乐理论背景。他的创作始于对AI工具的探索:通过Suno、Udio等生成式平台,他将自创的歌词转化为完整的歌曲,覆盖独立流行、乡村说唱、电子音乐等多种风格。尽管这些作品在流媒体平台上的播放量有限,但McCann的案例揭示了一个趋势——AI正成为普通人参与音乐创作的“桥梁”。据音乐平台Deezer数据,其用户每日上传的音乐中,18%完全由AI生成,尽管听众规模尚未形成气候,但这一比例已凸显技术渗透的迅猛。
McCann的签约并非一帆风顺。国内三大唱片巨头——华纳音乐、索尼音乐、环球音乐曾于2024年对Suno、Udio等平台提起,指控其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的音乐训练模型。2025年6月,三方启动谈判,试图就AI创作歌曲的收益分成达成共识。业内人士指出,当前AI音乐领域仍处于“版权真空期”,创作者、平台与版权方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明确。Hallwood Media此次签约imoliver,被视为对AI音乐商业化的试探性布局,其后续表现或将影响行业规则的制定。
技术普惠与艺术价值的辩论
支持者认为,AI工具降低了音乐创作门槛,让更多人得以表达创意;反对者则担忧,算法生成的内容缺乏情感深度,可能稀释音乐的独特性。音乐评论家李薇指出:“AI可以模仿风格,但难以复制人类创作中的偶然性与灵感火花。真正的艺术仍需人的参与。”然而,McCann的案例表明,AI与人类创作者的协作模式正在涌现——他负责歌词与概念设计,AI则完成编曲与制作,这种分工或将成为未来主流。
行业展望:从“工具”到“合作者”
随着技术迭代,AI在音乐产业中的角色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创意合作者。国内音乐平台已开始探索AI生成内容的商业化路径,例如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定制配乐服务。分析人士预测,未来五年内,AI生成音乐的市场规模可能突破百亿,但前提是建立透明的版权交易体系与质量评估标准。McCann的签约或许只是一个开始,一场关于音乐创作权的变更正在悄然酝酿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