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5日至29日,3GPP首次6G无线接入网(RAN)工作组会议在班召开,标志着全球6G标准化研究正式进入技术攻坚阶段。17家科技企业提交的19项提案成为会议焦点,为未来6G技术统一标准奠定基础。
从概念到落地:6G进入“实质研发期”
相较于5G的“增强移动宽带”,6G被定义为“智能连接一切”的通信范式,其核心目标包括支持每秒1TB的峰值速率、1微秒级时延、100亿设备连接密度,并融合太赫兹通信、智能超表面、AI原生网络等前沿技术。此次会议上,国内企业提出的“动态频谱共享”“分布式AI架构”等方案获得广泛认可,显示出国内在6G领域的先发优势。
国内企业的技术布局
华为、中兴、移动等企业早在2023年便启动6G预研,重点突破太赫兹芯片、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关键技术。例如,华为提出的“6G原生AI”架构,旨在通过内嵌智能算法实现网络自优化,降低运维成本30%以上。此外,国内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6G信道模型,已在全球首个6G试验网中实现100公里距离的稳定传输。
应用场景:从“连接”到“赋能”
6G的颠覆性不仅在于速度提升,更在于其将重塑工业、交通等领域。例如,在智能制造中,6G可支持百万级传感器实时交互,实现“黑灯工厂”的全自动化生产;在自动驾驶领域,1微秒级时延能确保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及时响应突发状况。业内专家预计,6G商用或于2030年启动,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将远超5G时代。
挑战与机遇并存
尽管前景广阔,6G研发仍面临技术瓶颈与成本挑战。太赫兹频段的信号衰减问题、智能超表面的大规模部署难度,均需全球产业链协同攻关。国内企业正通过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模式加速突破,例如清华大学与华为联合建立的6G联合实验室,已攻克多项基础材料难题。随着标准化进程推进,6G有望成为国内科技企业引领全球通信产业的新支点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